1.鐵礦資源儲量及其特點
我國鐵礦資源分布非常廣泛,遍及全國31個省、市和自治區的700多個縣、旗。截止2006年底,全國鐵礦石查明資源儲量607.26億t,其中,基礎儲量220.92億t,占36.4%,資源量386.34億t。遼寧、四川、河北、山西、云南五省合計查明資源儲量372.52億t,占總查明資源儲量的61.3%。
我國鐵礦資源多而不富,以中低品位礦為主,富礦資源儲量只占1.8%,而貧礦儲量占47.6%。中小礦多,大礦少,特大礦更少。礦石類型復雜,難選礦和多組分共(伴)生礦所占比重大。難選赤鐵礦和多組分共生鐵礦石儲量各占全國總儲量的1/3,共伴生組分主要包括V、Ti、Cu、Pb、Zn、Co、Nb、Se、Sb、W、Sn、Mo、Au、Ag、S、稀土等30余種,最主要的有Ti、V、Nb、Cu、Co、S和稀土等,有的共(伴)生組分的經濟價值甚至超過鐵礦價值,如白云鄂博鐵礦中含有豐富的REO和Ta、Nb;攀枝花釩鈦鐵礦中的V和Ti儲量居世界前位。隨著分離和應用技術的提高,這些共(伴)生組分將得到充分的綜合回收利用。有些紅礦有用組分嵌布粒度細,或者與有害組分嵌布緊密,難以選別回收,造成鐵礦物選礦回收率低,大量有用組分流失到尾礦中。有些以中低品位為主但易采易選的磁鐵礦礦床,其中夾有大量邊際效益的低品位礦石,如有適當的經濟刺激政策,也可得到充分開發利用。
2.開發利用現狀及開發過程中資源的利用情況
隨著我國國民經濟迅速發展,國內鋼鐵市場需求日益強勁,近20年來,鋼產量翻了幾翻,對鐵礦石的需求量呈不斷增長的趨勢,對鐵礦山建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目前我國已形成具有年產鐵礦石5億t能力的生產體系,并建成鞍山—本溪、西昌—攀枝花、冀東—密云、五臺—嵐縣、包頭—白云鄂博、鄂東、寧蕪、酒泉、海南石碌、邯鄲—邢臺等重要鐵礦原料基地,鐵礦石采掘規模居世界第一,但仍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國內需求;鐵礦石生產集中程度也不高,據2006年的統計,全國共有鐵礦山3933處,其中大中型礦山224處,占礦山總數的5.7%。大部分鐵礦石采用的是露天開采,特別是大型礦山,更是以露天開采為主。2006年全國有齊大山(1700萬噸)、水廠(850萬噸)、南芬(1200萬噸)、南山(600萬噸)、白云鄂博(1200萬噸)、蘭尖(600萬噸)等年產礦石量超過300萬t的露天鐵礦山16座;而年產量超過100萬t的地下礦山僅10座,如鏡鐵山(330萬噸)、梅山(340萬噸)、西石門(200萬噸)、程潮(150萬噸)等。全國有重點選礦廠35座。
大中型鐵礦山露天采剝工藝多為組合臺階或分條擴幫開采工藝。開拓方式主要為鐵路-汽車聯合運輸方式,或采用單一汽車、平硐溜井運輸方式。
上一頁12 3 4 5 6 下一頁